朕就是亡國之君 最新章節 吾誰與歸 在線閲讀無廣告 朱祁鈺,于謙

時間:2020-02-11 11:28 /武俠仙俠 / 編輯:雅子
主角是朱祁鈺,于謙的書名叫《朕就是亡國之君》,是作者吾誰與歸創作的古代機智、架空歷史、歷史軍事類型的小説,內容主要講述:于謙覺得陛下的政令是有矛盾的,比如:陛下知悼藩王無職無權,在地方只能危害天子的威信,所以收回到京師來。...

朕就是亡國之君

作品朝代: 古代

更新時間:01-28 15:51:27

小説頻道:男頻

《朕就是亡國之君》在線閲讀

《朕就是亡國之君》精彩章節

于謙覺得陛下的政令是有矛盾的,比如:陛下知藩王無職無權,在地方只能危害天子的威信,所以收回到京師來。

這個主意之下,襄王如此特殊,讓他回襄陽府住在那襄王府內,不就行了?

等到襄王宴去,把他的兒子拉回京師是。

但是,陛下卻讓襄王去重慶府,和黔國公一直整飭土蠻,襄王做得好,是立功,那就的危險。

襄王做得差,那是有皇命,那是要掉腦袋的。

關鍵是襄王真的處理好了,雲貴川黔的安土牧民之事,陛下拿襄王怎麼辦?

功勞有,而且很大,再加上聖德,襄王如何自處呢?

但是于謙只能説陛下這個主意好。

襄王在京這八個月的時間裏,除了財經事務,其餘諸事處理的井井有條,是個很有才能的人,那麼到了重慶府,對於雲貴川黔等地的安土牧民,有積極作用。

而且襄王是嫡皇叔,也代表了大明對治理雲貴川黔地區的決心。

就是得委屈下襄王了。

這胖皇叔八個月瘦了二十多斤,到了重慶府整忙忙碌碌,估計得再瘦二十多斤。

“臣以為善。”于謙可不顧襄王什麼受,襄王真的去了重慶府,對大明治理雲貴川黔是有益處的,而沒有處,這就夠了。

胡濙想了想説:“臣以為善。”

胡濙也沒有必要反對,就讓襄王去是了。

雲貴川黔之事,有個大明嫡王在,一些事也於處理。

朱祁鈺點頭説:“那就這麼定了。”

“朕最近有些憂慮。”朱祁鈺認真的説:“胡尚書還得朕提起的競奢之風嗎?”

胡濙稍微回想了下俯首説:“陛下是在見過朝陽門外苦做勞柳七之,才有而發。”

景泰二年殿試之時,陛下在奉天殿殿試之,在輅車上,和胡濙談到過柳七之事,而胡濙以太祖高皇帝,就曾經倡導去甚、去奢、去泰,為陛下找到了禮法上的支持。

雖然胡濙老了,可是記憶並沒有衰弱。

朱祁鈺眉頭皺的説:“朕在南京見聞,此風更甚北衙。”

“比如有男子,明明七尺大丈夫,卻甘心為要走、商賈家人,為虎作倀,南衙的店塌生意,簡直是觸目驚心。”

“比如有女子,羨紙醉金迷,主樂户,神樂仙都,在賤籍娼十之一二,私窠無數。是所謂俏,老鴇鈔,此何故也?”

大明的私娼一般是指那些不隸屬於官府、家居而賣之人,稱為土,俗稱“私窠子”。

窠子是雉所的俗稱,為何要加私呢,就是官還要出科,但是窠子裏則完全不用。

俏,就是這些俏麗的小子為何要做土,一是為了梳妝打扮的漂漂亮亮,也是為了賺錢,那老鴇則完全是為了賺錢。

“世風下,人心不古,禮崩樂淮钟。”朱祁鈺嘆息的説

胡濙猶豫了下,低聲説:“陛下,這問題解決不了的。”

“南衙有欄,北衙有斜狹。”

“富家郎來,可以如膠似漆;窮姐夫來,財散人離。有錢時,終就是夫妻;手內消乏,夫妻二字休要提起。”

“自古以來不是皆是如此嗎?”

南京土叢聚的地方有四處,都欄,一處在武定橋東,一處在會同館外,還有一處在內橋南做珠市。

北衙土叢聚之地有三處,做斜狹,一處在草場院,一處在西瓦廠外。

這兩處到會同館距離比較近。

大明的會同館掌管天下馬驛,來往人員極多,所以私極多。

朱祁鈺也不知如何表述自己的覺,他十分認真的説:“洪武初年,我大明百廢待興,度唯艱,會同館附近可有私?”

胡濙搖頭,他是建文二年的士,生於洪武年間,他可不記得那會兒有什麼私之事,別説私了,官都少之又少。

那時候土地連阡荒廢,人人朝不保夕,官多數都是一些官員的家人。

但是太祖高皇帝連坐,太常寺和坊裏可沒多少官

朱祁鈺有些無奈的説:“現如今,我大明富甲天下,這怎麼越富有,越是這般模樣了呢?男子為,女子為娼,不以為恥,反以為榮。何如如此!”

朱祁鈺不是在指責土,更不是在指責百姓,而是覺哪裏出了問題。

胡濙十分精確的明了陛下的內心的焦慮,俯首説:“臣明了。”

朱祁鈺是疑的説:“朕自己都沒想明,朕這番話到底在説什麼,胡尚書這就明了?”

胡濙理所當然的説:“這不正是臣子的作用嗎?解開陛下內心的疑,才是臣子的本分。”

“如果這都做不到,那還要臣子做什麼呢?”

禮法二字,還能超脱他胡濙的手掌心嗎?

陛下雖然也擅翻譯,可是他老胡可不是泥的!

禮崩樂象,胡濙何嘗未曾考慮呢?

胡濙俯首説:“陛下,《子》曰:不仁者,不可以久處約,不可以處樂。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。”

沒有仁德的人,不可能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,否則,他們就會為非作或者驕奢逸。只有仁者安於仁,智者也會行仁。

朱祁鈺當然理解這句話,雖然他不用科舉,但是他也是看過孔孟的,否則怎麼從事禮部才可以從事的翻譯工作呢?

但是這和他要討論的社會風氣,又有什麼關係呢?

胡濙繼續説:“陛下蘇軾有一好友名王鞏,蘇軾烏台詩案,被貶瓊州(今海南),王鞏受到了了牽連,也被貶到了嶺南賓州。”

“王鞏有一侍妾名,按照大宋時,侍妾可以不用隨王鞏往嶺南,但是寓還是去了。”

“永豐三年,蘇軾和王鞏被大赦回到了開封府,蘇軾問寓廣南風土,應是不好吧?”

“寓曰:此心安處,是吾鄉。”

“這才有了《定風波·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》。”

朱祁鈺知這個典故,點頭説:“常羨人間琢玉郎。天應乞與點诉初。盡清歌傳皓齒。風起。雪飛炎海清涼。”

“萬里歸來顏愈少。微笑。笑時猶帶嶺梅。”

“試問嶺南應不好。卻:此心安處是吾鄉。”

這是蘇軾寫的詩詞,朱祁鈺雖然依舊不知胡濙到底想要表達什麼,但是他若有所思。

這一句,此心安處是吾鄉,盡了許多人間的理。

于謙笑而不語,他已經大約明了,胡濙到底想要表達什麼了。

胡濙慨的説:“蘇軾在瓊州一月只有一千五百錢俸祿,他就把這一千五百錢分成了三十份,每用五十錢,穿在樑上,每用一份。”

朱祁鈺稍微算了下,蘇軾一家五人,這一五十錢是絕對不夠花的。

比如臨安城糞價都一斤六錢了。

胡濙笑着繼續説:“所以蘇軾才可以在他的詩文裏説:且夫天地之間,物各有主,苟非吾之所有,雖一毫而莫取。”

朱祁鈺這才知蘇軾《赤賦》裏的這一句,原來是這麼來的。

千古悠悠,從無人置喙過蘇軾的品行,這人,的確是活的通透。

“但是蘇軾顯然不是很適做官,應當去做學問。”朱祁鈺笑着説

蘇軾和李一樣,都是才情佔了七分天下,但是你讓他入朝為官,他卻是不見得能做得好。

這官場是世間最大的名利場,那就得像胡濙這般,才能歷經幾十年風雨,經歷靖難、土木堡天等等大事,而巋然不

胡濙要説的不是蘇軾的做官的本事,而是回答陛下心中的疑問。

他笑着説:“陛下,寓不嫌嶺南清貧,隨王鞏去了賓州,而回京之,依舊不嫌這段歲月清貧。”

“蘇軾也是非吾之所有,一毫而莫取,陛下他們都是仁者。”

“何為仁者?心安者方為仁。”

“心不安則不仁,不仁則取不義,取不義則不得始終,安心方可立命。”

一個小黃門匆匆走了來,奉上了一封奏疏,俯首説:“魏國公的奏。”

朱祁鈺打開看完了,將奏疏遞給了于謙和胡濙。

魏國公徐承宗上書説了一件事,那就是那個棠樾鮑氏的兩淮鹽商商總鮑志闽私了。

鮑志貪圖享樂,追福祿三,偌大的家業被散了不少,本來徐承宗對鮑志極為不,結果這鮑志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了。

徐承宗陳情,他只是想換掉鮑志,並沒打算把人殺了,這鮑志和他沒有關係!

徐承宗只喜歡規則之內的遊戲,因為他是這個規則的最大受益者,他一門兩公,他不會主放棄規則。

鮑志是鹽商,他把錢都用在了福祿三之上,引岸設置的鹽榷場付不起窩主的錢,開始拖欠。

這窩主被鹽窩裏的鹽丁得沒了辦法,就去尋這鮑志討厭拖欠工錢,鮑志拿不出來,又犯了福祿癮,就大肆罵了眾多窩主,只盼着把窩主給攆走了。

窩主被拖得久了些,羣情奮,打了鮑志

徐承宗和費亦應的確打算換掉鮑志,防止鮑志給兩淮鹽商招惹殺之禍。

這可倒好,人了,徐承宗趕上奏。

“這傢伙的真的是,不仁者,不可以久處約,不可以處樂。”朱祁鈺無奈的説

于謙眉頭皺的説:“用福祿三危害這麼大的嗎?這兩淮鮑志臣常有聽聞,乃是一巨賈,這怎麼今天,就這番模樣了?”

于謙知鮑志,這是兩淮商總,于謙隨陛下徵至南衙,可是總領南衙諸事,權責極大,溝通內外。

陛下辦人,于謙辦事。

否則那三億斤的煤怎麼入京?

這鮑志在兩淮素有名望,否則也不會推舉為兩淮商總了,結果這用了福祿三聰明的一個人,就這麼把自己挽私了嗎?!

朱祁鈺站起來,于謙和胡濙趕忙一起站了起來。

朱祁鈺在御書翻找了片刻,拿出瞭解刳院出的一份報告,這是渠家三兄成果之中的一份。

他們販售福祿三,解刳院就拿他們研究了這福祿三的作用。

于謙看了兩眼,呆滯的説:“形如冢中骨,神似冥頑物,像浮忽雲,氣若游絲弦,食糞亦甘之如飴。”

“這畫的真的不是魑魅魍魎嗎?”

朱祁鈺笑着説:“那是渠成德。”

于謙倒是在五原府見過渠成德一面,當時袁彬押解渠成德,那是個頗為富的人,居然也是這般模樣了。

朱祁鈺藉着説:“朕打算讓他去南衙,讓這幫蠢貨都看看,用福祿三的下場,從順天府至廣州府,大明每一地都轉轉,讓所有人看看!”

殺人還要誅心,朱祁鈺向來如此。

于謙和胡濙對視了一樣,陛下這算是不仁嗎?

于謙和胡濙都認為不算是不仁。反而是天大的仁善,將解刳院的成果全國展示,讓人都知這福祿三的下場。

胡濙俯首説:“陛下安心方能立命,何以安心?”

“《孟子》曰:則得之,舍則失之;是有益於得也,在我者也。”

之有,得之有命,是無益於得也,在外者也。”

“是所謂:盡其心者,知其也。知其,則知天矣。存其心,養其,所以事天也。夭壽不貳,修以俟之,所以立命也。”

胡濙的這段話並不複雜,其實就是説如何安心,就是孟子所説的我,外的區別,以及如何安心,如何立命。

“但是光安心又有何用呢?”朱祁鈺嘆息的説:“王驥乃是文士出,他不懂孔孟之嗎?他不懂安心立命嗎?理大家都懂。”

“可是仍需知中有行,行中有知,以知為行,知決定行。知行。”

朱祁鈺通過和胡濙的奏對,終於發現了,問題出在哪裏了!

知:德意識和思想意念,是一回事,行:德踐履和實際行,又是一回事了。

把知和行分成了兩截,當成兩回事,這不是瞎胡鬧嗎?

于謙和胡濙對視了一眼,陛下雖然無意間説了三句話,但是這三句話造學士的眼中,那可是把心學,往的推了一大截!

“陛下景泰二年的榜眼劉昇,做了午時三刻刀下鬼,他不就是典型的知而不行嗎?”于謙忽然想起了自己的那個同鄉來。

劉昇,無論是于謙還是李賢,考校劉昇學問的時候,都是一等一的才學,可是卻是隻知悼悼理,卻不知如何去做。

知行一,于謙似乎找到了一種解釋社會現的方法論了。

朱祁鈺搖頭説:“知行一,何其難也?朕只能讓他們言行一。”

“説到做不到,逃到天涯海角,朕也要把他抓回來明正典刑!”

于謙忽然想到了一人俯首説:“陛下,臣等忙於國事,無暇心學之事,倒是有一人對此頗有見地。”

“此人陳獻章,廣州府新會縣沙里人士,正統十二年鄉試第九,次年會試中副榜,入國子監讀書,景泰二年會試名落孫山,如今仍在京師準備下次會試。”

朱祁鈺眉頭皺的説:“陳獻章?”

(384 / 755)
朕就是亡國之君

朕就是亡國之君

作者:吾誰與歸 類型:武俠仙俠 完結: 否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